- 浏览量:1814
- 来源:中华名师网
- 2025-05-18
文化金融的资本力量
何伏 中南文产 董事
文化金融是金融服务文化生产的一系列金融活动,是我国金融发展中迅速发展起来的特色金融业态之一。
文化金融是一种基于文化生产的金融服务活动,更具体来说,文化金融是服务于文化产业的金融活动。在不同角度上,文化金融表现为一种业态、一种体系或一种机制。
文化金融这一概念意味着文化与金融发生了某种特殊的关系。文化金融并不是简单的“文化+金融”,从现状看,文化金融至少表现为包含政策、体系、产品等内容的一种机制。
过去十几年,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可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总体呈现了“政策驱动与市场创新联动、整体规划与分业实践共举”的特征。
文化金融是新兴领域,必然会出现很多新事物,有很多前沿性和趋势性的问题需要研究。
从“文化+金融”到文化金融,我们一直期待文化金融发展在产业经济和产业金融的基本逻辑上形成一种生态系统。文化金融和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是逐年升温的,形势看起来也还不错。但是,传统金融服务的简单溢出、文化金融创新的实体偏离、文化资本市场的虚拟泡沫、文化产业精神的相对缺失等,一直影响着文化金融生态的形成。
甚至可以说,文化金融虽热,但即便是不良的文化金融生态系统我们都似乎未曾拥有过,文化金融基本上是以其他金融生态系统的边缘化存在而存在。
文化经济也是经济,文化金融也是金融,必须面向经济发展新形态。数字经济是最具新发展阶段特征的新经济形态,技术进步正在改变经济发展格局,同时带来社会层面的根本变化。
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也在深深影响着文化、文化经济和文化金融的发展方向。
文化金融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文化金融以服务文化产业为重要使命。在新发展阶段,文化金融服务对象正在发生变化,服务产业需要换个角度、换个思路。
文化金融除了聚焦内容产业以外,还需重点关注其他文化创意融合性产业。一方面,无形资产和版权资产不仅存在于统计意义上的内容产业或文化产业,许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较高的产业都对无形资产和版权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如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等。另一方面,以无形资产和版权为核心、以其他资产形态为辅助的形式,为文化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多的组合和参照(如软硬资产组合),这既是当下融合时代文化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机遇之一。
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国家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整合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个主管部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快,为文化金融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文化金融是围绕服务文化生产形成的金融活动及相关体系,是金融服务社会生产和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
文化金融发展从未如此接近国家战略舞台,文化金融要承担时代责任。服务国家战略不能建空中楼阁,要脚踏实地,要遵循着战略规划所及的行业性要求,找到文化金融着力点和战略落脚点。
电影金融、艺术品金融和传媒产业资本市场是文化金融领域的传统关注点。
我国电影总票房2012年为171亿元,2019年总票房已经达到了641亿元(2021年为472.58亿元),电影市场的繁荣,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对电影行业的支持。
2012年起,我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低潮期,但艺术品金融在低潮中仍有很多新的探索和创新。传媒产业资本市场主要表现为新媒体市场的火热,出现了一批独角兽和新型文化传媒企业。除此以外,文化投资运营、文化旅游等领域都是资本关注的重点。
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以来,互联网文化相关领域一直都备受资本关注,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关注在近年达到了新的高度。
2021年,数字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再创新高,融资规模达2344.64亿元,同比增长54.59%,占文化产业融资规模的62.45%,同比增长6.64个百分点。在数字文化产业融资中,IPO融资贡献了42.30%。
文化金融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被纳入了很多地方的区域战略发展版图。经过10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北京、深圳、南京、宁波、广州、成都等多个各具特色的文化金融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以政策为支点构建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作为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一些城市以国有大型文投控股集团为核心,建立了良好的文化金融生态。
文化金融助力国家治理,强化国家治理之魂。将文化喻为国家治理之魂,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
文化金融政策是文化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化金融政策,能够积极引导资本服务文化生产,有效实现资本配置和其他资源的配置,更好激发文化生产潜力。完善的文化金融政策供给,是文化经济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文化生产的重要驱动力,能够为国家治理添砖加瓦。
同时,以文化金融持续推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能够更好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化金融助力文化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文化经济,尤其是发展文化产业,对优化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金融业务管理体系和行业标准体系有望初步建立。文化金融不仅要服务高质量的文化生产,自身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高质量的管理水平。
文化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应用进一步深入,数字文化金融或将崛起。金融科技正在迅速改造着整个金融体系,文化金融也将因此受益。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为支撑改造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一些专门针对文化企业的金融科技方案也开始实施。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将更多应用于文化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建设、文化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等领域,形成数字文化金融的基本架构,为文化金融服务提供强大的新型基础设施。
文化金融将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建设。文化金融正在通过服务文化生产而成为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金融不仅是文化发展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和地区的区域金融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十几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北京、南京、深圳、宁波、杭州、上海等数个文化金融中心城市。随着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的扩容,以及各地对文化金融的日益重视,文化金融将进一步融入各地经济建设总体进程当中。
同时,文化金融将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自贸区金融等融合发展,成为区域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金融生态或许可以形成,但我们需要的是形成良性的生态,这取决于文化金融是否与文化生产紧密相关。我们需要坚持文化金融必须服务于文化生产,而不是脱离文化生产。
文化金融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地位的提升,将使文化金融具有更加广阔的生态建设空间,文化金融的利益相关者更加丰富,文化金融产业价值关系及结构更加完善。
作为一个特殊经济现象,我国的文化金融是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而兴起的,将文化金融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范畴是中国的一种创造。
这种创造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基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基于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就文化金融发展提供的政策设计和制度环境,以及基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
--------何伏,CFP,CFA,CMC,CISHRM,金融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哲学博士后。资深投资人,基金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