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战管理专家

  • 擅长领域:
  • 主讲课程:
    《企业项目化管理培训》 《经理人结构化思维五项训练》 《高效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提升》 《MTP管理者综合技能提升培训》 《将战略落地—卓越目标管理与计划制定》 《项目型大订单销售技能训练》 《客户经理顾问式营销技能培训》 《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
  • 邀请费用:
    30000元/天(参考价格)

北大博士半天走98800步遭质疑?其实是思维模式在作祟!

  • 浏览量:426
  • 来源:中华名师网
  • 2019-07-25
避免思维之懒,多进行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掌握优势思维模式,方才能了解到更高的层次要求。知道什么叫做更好,并实施行动不断靠近,才是解锁职场发展的最佳方法之一。

— 开头语 —

争议、质疑,其实都是因为彼此的视角区别、理解不同。

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所无法做到的,是否就该质疑呢?

— 事件 —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庄方东在2019届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毕业生发言,他回忆自己参加攀登高峰的训练营,艰苦训练中,并不知道原来微信的每天步数限制是98800步,自己和队员们很多都达到了步数的极限,并表示98800步只是自己半天的步数。

这个发言放到网上一下子就炸锅了,原因无非三点:

第一,步数98800一般人达不到,让每天还在以10000步为目标的人非常羡慕嫉妒恨;

第二,杠精们立刻去测算他们眼里的“半天”,然后数据化力证北大博士有撒谎的嫌疑,他们觉得按照智商来讲,应该是自己读北大博士;

第三,很多人认为,如果能批倒以为北大优秀博士毕业生,该是多么刺激的事情?

结果,庄博士的回应让很多人哑口无言,甚至北大官方都做了回应。

>>> 人家没觉得你眼中神话般的98800步是个事儿!

很多人眼里的博士生手无缚鸡之力,但庄方东却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国家运动健将。9年前刚到北大时还是个运动“小白”,400米的跑步比赛都能累得吐很久,经过刻苦锻炼,去年5月15日,随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

北大还揭秘了一些数字,例如:

珠峰登山队为登顶训练期间,庄方东运动手表中记录消耗的热量为26万千卡,这相当于约450斤米饭或者1200瓶可乐的热量;队员们曾负重上上下下连爬三遍香山;半夜出发,负重20公斤,徒步60公里;常规爬楼训练是从北大王克桢楼的地下二层到第二十层,且负重20公斤往返42趟,三年累计爬楼高度相当于十座珠穆朗玛峰。

98800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可思议,是假的,但在人家眼里算个事儿吗?

>>> 半天,是凌晨到中午12点。

在遭受网友们质疑后,庄方东说,由于登山团队是半夜出发,所以对半天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从凌晨到第二天中午12点,12个小时走10万步,在这个圈子里是非常常见的。

所以,你以为半天是六个小时,然后用诸多数据来推算其错误,其实归根结底是认知不同,因此不要总拿自己的认知来推导别人的错误。

— 内在根源 —

仿佛我们这个世界里,包容越来越少,争执越来越多。

这一切,都根源于“自我的樊笼”,也就是思维模式的局限。

可以质疑,也可以挑战,但关键在于你基于什么发起质疑和挑战!

绝大多数人,就像被踩中了尾巴一样地跳起来,恰恰说明别人造就的事实,突破了他的标准,打碎了他的自我世界界限,无法接受还有“更好”的事实。

因为,他们习惯了用自己的标准来发起质疑和挑战,浑然不顾事实和真相。


— 谈三点 —

1. 思维模式的局限,造就阶层固化

不可否认,阶层固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但往往身处其中的人却缺乏感知。

大数据和AI技术的时代里,我们享受了太多的技术服务:

☞ 信息推送,喜欢看什么,推送的就是什么,沉浸其中;

☞ 高度竞争的职场环境下,“奶头乐”效应的元素可以轻易通过各种电子渠道出现在我们的眼、耳范围之内。

人最舒适的环境就是自己最熟悉的环境。潜意识里,会将目前的一切当作最合理的世界构成,无法跳出自己这个框框来看看发展方向和要求。

正是觉得当下自己的一切合理,所以缺乏主动探索、主动要求的能力,在信息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你却很难知道比自己优秀的人,都在怎样地活着!

不成功的人,总是吐槽自己有多么的不顺和辛苦;

成功的人,却总是把自己的汗水藏在了背后。

思维模式的差异及与之一致的行为,是难以突破阶层的重要原因。

午休时,有的人看看书或搜索资讯,有的人却在奶茶店排队和刷抖音;

地铁上,有的人在听读书栏目或学习语言,有的人在看昨晚下载的综艺;

提交工作成果,有的人反复检查,交付的一定是自己的尽力结果,有的人却是匆匆提交,大不了上级要求再改,如果没要求就偷着乐;

有的人,收入低时,也会省出几百块来看书或者充电,而有的人全都用在了聚会,一样的月光族,却有本质区别。

… …

当一个人,没有向上的动力时,无法想象和理解更优秀的人,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似乎成功的人,总是在和自己作对。

把自己的标准当作衡量世界的尺子,是思维模式局限最大的表现之一。

2. 目标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老胡认识一位年轻人,聪慧而充满朝气,但凡第一次见面的人,都会对其产生好感。这位年轻人有一个口头禅,叫作:“我要挣三个亿”!要知道,这可是有位著名首富“小目标”的三倍。

目标看似有了,数字也很激励人心,可是他这个口号从22岁喊到30岁,连三个亿的零头都没有摸到。

其实钱多钱少不重要,关键是能力,也许有一天一遇风云即化龙呢?

但最悲哀的却恰恰是在能力的塑造上,他有三个亿的梦想,却缺乏挣年薪十万的能力!

他这九年从事了4个行业,每当初进入时,因为机灵、活泼、会说话,总是能得到领导的喜欢,但几个月后就发现他的工作难以深入,因为小伙子从来不肯花时间在对行业、企业和产品的研究学习上,总是想用自己的那点“聪明”来面对一切。

公司安排老人带他,安排系统培训,他都漫不经心,因为心里认为这些事都无法实现那三个亿的目标。

喊着高大上的目标,却没有与之一致的努力行为,总有很多工作,不是靠机灵就能解决的。

终于,发现自己不再有机会时,就再次跳槽,可一转眼到了30岁,却发现自己只剩下梦想,捷径一直没找到,可以努力的时间却流逝了。

最为遗憾的是,这个小伙子所看不起的基础学习和工作,却成了别人逐渐超越他一开始“聪明”优势的最佳方法。

看着一些老同事走上了更高的管理岗位,领到了自己数倍的薪酬,却仍然嗤之以鼻:“他们也就这点出息,永远打工的命,也就这样了,我如果有三个亿… … ”

于是,永远地“如果”下去。

3. 警惕思维之“懒”

人要发展, “懒”是最大的敌人,尤其是思维的懒,最为致命。

关于职业人士的思维修炼,老胡最喜欢的莫过于朱光潜先生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篇文章,之前很多次写作中都有提及先生的这篇文章,在此摘抄部分分享给读者。

先生原作

有一段时间,我学过作诗填词。往往一时兴到,我信笔直书,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成了自己读读看,觉得很高兴,自以为写得还不坏,后来我把这些习作拿给一位精于诗词的朋友看,请他批评,他仔细看了一遍后,很坦白地告诉我说:“你的诗词未尝不能作,只是你现在所作的还要不得。”我就问他:“毛病在哪里呢?”他说:“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听了这话,我捏了一把冷汗,起初还有些不服,后来对于前人作品多费了一点心思,才恍然大悟,那位朋友批评我的话真是一语破的。我的毛病确实是在没有下过力。我过于相信自然流露,不知道第一次浮上心头的意思往往不是最好的意思,第一次浮上心头的词句往往不是最好的词句。意境要经过洗练,表现意境的词句也要经过推敲,才能脱去渣滓,达到精妙境界。洗练推敲要吃苦费力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先生的经历分享,的确是在我们绝大多数职场人身上出现过或者正在出现的、将要出现的。

我们总是对“得心应手”的事务感到愉悦,乐在其中,却忽略了自己是否再“下过力”?缺乏“洗练推敲”,不仅仅在文学上,在做人做事中,就是“懒”的表现,除非你不要去追求“精妙境界”。

我觉得不单在文艺方面,就是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的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能不为抵抗力所屈服。我们如果要测量一个人有多少人性,最好的标准就是他对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我说“可以”不说“必定”,因为世间大多数人仍是惰性大于意志力,欢喜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抵抗力稍大,他就要缴械投降。

这种人在事实上失去最高生命的特征,堕落到无生命的物质的水平线上,和死尸一样东推东倒,西推西倒。他们在道德学问事功各方面都决不会有成就,万一以庸庸得福,也是叨天之幸。

最初读到这两段时,对于老胡犹如醍醐灌顶。自认为没有那么好的命能够“庸庸得福”,因此只能听朱光潜先生之语,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去走,这样才能“人之所以为人”。

自从看了这篇文章后,老胡每天都会选择至少做一件应该做而不想做的事,例如夜深人静了,困了,想睡觉了,明天要发表文章,想想面对抵抗力最大的路径,那就继续思考继续写吧。

长此以往,这成了老胡自己变得更加职业化和工作效果提升最好的方法。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去走,避免思维和行动之“懒”。

以老胡十多年对众多企业职业人士进行的研究来讲,“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控制不住的“选择性认知”

有个概念叫做“选择性认知”,什么意思呢?大致就是说,人总会潜意识里选择对自己来说最有利、最简单、最舒服的方式去选择行动。

其实这个对自己“最有利、最简单、最舒服”,恰恰就是长久形成的一种“范式”,让人难以跳离出来的框框。

一旦在这个框框里,你所有的思考和行动,都是个性化和随性的,都是在试图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一切问题。

这无论在企业管理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很常见。

老胡认识一家企业,几个合伙人一路打拼到今天好不容易业务上亿,但往上怎么也突破不了。从董事长到总经理、副总,几乎所有的高层干部解决问题的核心方式就是喝酒,无论是客户问题,还是团队问题,在他们眼里,敢喝酒喝到断片的才是关系好,才是好员工。

人力好不容易招募到的人才,一入公司必须喝到见底才罢休,结果喝走了不少人,几个高管还自说自话认为这叫做不能融入文化。

可是,市场早已经不是喝酒取胜了,毕竟喝酒这件事,客户可以有很多选择。

一旦将过去的经验或者曾经获得成功的方法,进行无限放大,其实就是在偷懒,永远都在靠很久以前的经验,陷入选择性认知的框框中。

这也会造成思维定势,自然不会有创新。

第二:丧失好奇心

把一件工作看得很白,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正如:

一位前台,仅仅把工作看成登记信息、收发文件,那可能一直会是前台;

一位销售,仅仅把工作当作拜访、谈判和回款,那也一定不会成为top sales;

一位经理,仅仅把管理当作下达目标和审核结果,那也一定不会有领导力;

… …

当下职场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很多人对工作不再有好奇心,也就是对自己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真正的责任感、缺乏热情。

没有好奇心,自然不会去深度了解,自然不会去寻找更好的标准,自然不会去琢磨更好的方法,正如《刻意练习》所讲的那样,最多就是达到“熟练”的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出现过眼不过心的现象,总是戳一下,动一下?

例如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老板:给你这个样品,去楼下市场看看有没有一样的布料卖?

员工:好的,我马上去。

……过了一会,员工回来了。

员工:老板,有卖的。

老板:价格是多少啊?

员工说:不知道,没问,那我再去看看。

… … 过了一会,员工回来了。

员工:老板,报价60元一米。

老板:量大了有没有优惠价?供货周期多久?有没有账期?…

员工:这些我都没问,我再去问问… …

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案例中的员工眼里只有一个个的“点”,却从来不主动将其连成“线”,去做了事,却没有执行力,就是如此。

本质上,还是思维模式的问题。

第三:不懂得向自己提问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和培训,都是如何回答问题,却极少想过如何提出好的问题。

向自己提问,尤其是那些经常要去做,却似乎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的事务。

例如工作目标,每年、每季、每月都有,似乎总在用同一种模式在面对,那就是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完成了皆大欢喜,未达成也不觉得有问题。

换个模式,从提问开始,就是对自己固有思维模式的挑战,是将想法变得可执行的有效方法。

例如最常见的销售目标分解,我们很多管理者进行目标的计划设定时,是在按部就班地罗列自己的专业知识点和经验,那份计划如果换个日期,把目标数字改一改,也许就能用很多次!

如果我们向自己提问呢?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 最终客户可能的抗拒点是什么?
  • 竞争对手将如何反应?
  • 经销商是否有动力?怎样才能让他们把我们的产品销售权重放大?
  • 我们的销售队伍对新产品是否真的了解?
  • 我们采取哪些行动才能对市场有明显的影响?
  • 别的部门能紧密地配合我们的推广吗?
  • … …

一旦开始围绕目标对自己提问,就会避免按部就班的无效行动设计。好的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加敏锐地发现过去执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帮助我们变得条理清晰。

对自己进行提问,是有效解决“懒”的好办法。

北大博士的98800步,并非要你也在体能上进行PK,而是要点醒自己,也许你引以为傲的标准,早就被人踩在脚下;也许你觉得不可思议的结果,却在别人眼里是再也正常不过的。

避免思维之懒,多进行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掌握优势思维模式,方才能了解到更高的层次要求。知道什么叫做更好,并实施行动不断靠近,才是解锁职场发展的最佳方法之一。

——————————————

胡浩教授简介

当代管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

汉舍云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家首届注册管理咨询师;

企业管理落地式辅导第一人;

中国电气行业服务平台创始人;

担任多家上市公司集团管理顾问;

曾任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高管;

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管理学院MBA特邀资深授课教授;

世界经理人专栏作家,三茅人力资源专栏专家,头条号专栏作家。

新浪财经、经济观察报联合推选“抗击经济严冬资深管理专家 ”。

————————————————————————————

【已委托快版权进行文章原创保护和追诉,需转载请留下联系方式。】


标签:商业,企业,领导者,北大,博士

需求提交

  • 您可以在这里提交您的培训需求:
  • 您的企业想培训什么课题?有多少人参加?培训人员层次?

    提交培训需求后我们会和您取得联系,为您提供最适合您的培训课程方案!


中华名师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0210720号-10

Copyright © 2010-2024 mingshi5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400-108-3721

周一至周日 08:00~21:00

在线咨询